daicy
发布于 2024-07-24 / 402 阅读
0
0

知识体系: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 前言

当说到“体系化”和“碎片式”这两个词,大家会感到一种矛盾冲突感,因为体系就应该不碎片,碎片的东西它就应该不体系。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学习过程分为好几个不同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利用体系化的方式,而在另一个阶段,又用碎片化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形成体系化碎片式的学习。

我们的学习分为四阶段:输入内化沉淀输出。碎片化在输入的时候用,因为信息本身是碎片化的,时间也是碎片化的,所以输入信息的时候,要碎片化。但有需要体系化的沉淀。因此碎片化的输入,加上体系化的沉淀,你就可以实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体系化的学习。

怎么才能实现呢?其实今天要讲的干货内容综合起来就是三个步骤,加后边一个附录,大家了解这个了,干货内容也就掌握了。

# 步骤一:确定工作的应用目标

三大步骤的第一个叫做确定工作的应用目标。定目标特别重要,没有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陷入盲目学习和无边界学习的状态。盲目学习就是我啥都想学,学了以后串不到一块去。无边界学习就是我学习的范围太广了,哪怕是有一个大概的主线想法,但学的东西可能还是太泛了。其实目标本身并不在于对或者错,浙大的郑强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是因为爱高分子这个专业,所以我才去学习。是因为我在高分子这个专业上我付出了,所以我最后才爱它。

但如果我们定的目标如果是错的,该怎么办呢?其实没关系,定目标的价值本身,就不在于目标是对还是错。而是在于只要你有了目标,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边界和方向。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所有资源,所有时间,都集中到一个点上去打,这样就更有可能让自己在这个目标实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这才是目标真正的意义。因为你定了目标就有了导向,但是不定目标,就永远连导向都没有。目标虽然无所谓对错,但一定还是要有一个目标。

# 步骤二:搭建知识体系

我们的第一步是要定目标,第二步就是搭建知识体系。其实看这三步,定目标、搭建体系、填内容,无论是思维、学习还是表达,它们的流程都差不多。

我们在这里搭建的框架就叫做知识体系,我在附录里会把这个知识体系搭建的方法完整地展示一遍。

# 步骤三:运用知识体系进行沉淀

第三步就是要运用知识体系进行沉淀,我也会在后面附录里讲到。假设我们现在已经搭好知识体系了,已经有了知识体系了,也知道该怎么往里面去沉淀内容了。下一步,我们应该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把知识内化为技能,这个靠的其实是应用和重复

综上所述,我们想要把知识体系最终应用起来,实现这个碎片化的学习和体系化的沉淀,核心在于一定要有一个优秀的知识体系,第二个就是要有碎片化重复的机会,在应用中重复了。所以经过重复和运用,才能真正地把知识体系落到实处。

# 实操附录

# 步骤一:构建能力树

就像刚才我提到的,搭建知识体系是要先有目标,再有框架。那么定目标和做框架的这两个步骤结合起来,在知识体系这件事情上,就叫做能力树。能力树就是我们的每做一件事情,都会受四种不同层次因素的影响。这四种层次都是存在于我们人身上的,分别是技能、知识、能力和素质

技能就是做一件事情对于工具的使用,比如说我对流程的使用,这是一种技能。假设你是一个公众号运营,你的工作就是公众号的文章排版。而知识就是信息,是记在你脑子里的这些东西。知识记在脑子里形成了心理表征,它就属于你了。知识必须要记住,保存起来的知识是没有用的。真正的知识,想要运用起来,首先一定要记住,必须要记在脑子里,否则是用不起来的。那么知识就是记在脑子里的信息。

# 步骤二:把能力树变成知识体系目录

下一步就是从里面提炼出能力和素质。KAS模型,就是态度、能力和知识的模型,也是能力树模型的一个简化版。我们把态度扩展了一下,因为除了态度之外,还有好多其他的比较难改变的因素,同样会影响做一件事情的效果和成败。

能力是比较底层的元认知能力,我们在这里列的几类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再加上表达能力,领导力,这些本质上其实都是属于元认知能力。这样的能力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会被反复地调用,应用的范围特别广。所以我们就把它提炼出来,作为通用能力。

拿公众号排版的事举例,公众号排版需要的技能是掌握这套流程。需要的知识是掌握设计学,同时需要归纳、总结、分析、做决策、沟通等能力。还要受一些素质层面的影响,比如相貌,只要跟老板打交道,长得好看是占优势的;智力就更加是一个硬条件基础了。性格特征也是一样,性格如果太脆弱敏感,在这个环境很难活下去。所以性格因素永远都会对所有事有非常大的影响。

同样,后天的意愿动机、优秀习惯、积极态度,对于做好一件事情也非常重要。好处就是它们可以后天养成,而不像前面那些,性格、智力、相貌那样,很难改变的。

teamztixi1.png

能力树构建起来之后,下一步就是把它变成知识体系框架。有好多同学曾经问过我,是怎么样三个月从传统行业转行到了互联网公司成为互联网运营总监?

其实就是按照这三步,先定好目标,然后做出我的能力树,我当时几乎把所知道的跟运营相关的东西都放进去了,而且每个部分都进行了研究。因为作为运营总监,我对具体操作层面的不需要知道太清楚,但是对怎么去安排管理和策划这些工作是非常需要了解的。弄清楚之后,下一步就要落到我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去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填充内容。这里面哪一个有缺,哪一个还不会,我要去学习。学了三个月后就基本上能胜任了。

现在如图所示是搭建好的最基本的知识体系结构。接下来就到了把能力树变成知识体系目录的实操了。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技巧,左边是我们看到的刚刚做好的运营的能力树,右边是对它做了一个拆分,把它拆成了可迁移和专业岗位两个部分。

teamztixi2.png

可迁移部分是无论我做哪一个岗位,在这个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能用得着的东西。而专业岗位笔记本就是我当前处于这个角色,这个岗位上的时候,我所应该使用的这些东西。我把它放到专业岗位笔记本里。我们要从每一段经历当中持续不断地去提炼更多的属于可迁移笔记本的部分,把它放进去,这样才能够提升自己的价值,同时让我们在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沉淀和积累,也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 步骤三:沉淀技能知识能力素质

teamztixi3.png

最后一步就是要填内容了,填内容时肯定技能、知识、能力、素质,它们的方式是不太一样的。我们主要以技能的这个沉淀方式作为举例来看一下是如何做的。

例如制作商务PPT首先分为四步,做成一个框架图。然后在这个框架图上进一步细化,比如每一步里我都需要注意什么东西,需要一些什么样的资料,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整好之后在知识体系里面新建一个页面,也就是要找一个存放位置。那对于商务PPT制作这件事而言,它在很多很多工作里都可以用得到。

在总体概述页面把框架图放进去,作为总览。每一个页面里面,又把所有这个页面里的经验、知识都放到里面去,包括流程步骤。这样一个完整的技能型知识体系就做好了。接下来就得从这项工作里面去拆解出它都涉及到哪些知识。从刚才这个做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通用知识很显然我还使用了Xmind的知识,房地产行业知识和财务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把这两块专业知识提炼出来,加到知识体系相应的位置里。

接下来提炼能力和素质,比如我要做一个PPT,我得琢磨我要做给谁看,他到底希望从我的PPT里得到什么,这就需要换位思考的习惯。这就是属于素质-习惯下面的内容。那么坦诚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作为一个财务所应有的一种工作态度。这也是我需要提炼的一项核心素质。同样,当我知道了领导想从PPT里看到什么的时候,我如何呈现呢?我的整个逻辑架构是什么样的?我怎么说服他来认同我的观点?这就需要思维能力。同时,我最后的文字表达和图像表达,用到的是表达能力。从这里边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来,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很显然在这件事里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我们把它提炼出来,放到可迁移笔记本里面。

目前这三个步骤就都走完了。今天的干货内容就是最核心的碎片化学习加体系化沉淀的三大步骤,加上后边这个附录,如果大家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好好再回顾一下。

# Q&A环节

Q:林淼淼关于新知学习,低层次是知道需要学,中层次是知道学什么,高层次是知道如何学。其中如何学是很重要的是理解力。那么面对新的情景如何去提升快速洞悉关键点的能力呢?怎么才能确保完全掌握核心关键点

@白竹挺:这其实就涉及到了我们说的学习的四大步骤当中的第二步:内化。内化的意思就是理解,把它跟已知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其实在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说法叫模式识别,意思就是任何一个信息,通过知觉进入到你的大脑之后,它会有一个模式识别的过程,去自动匹配这个信息跟什么东西比较类似,然后使用类似的脑区去处理,这是一个模式识别过程。

刚才说的这个只是低级认知,比如视觉、听觉,这种低级认知叫模式识别。那高级认知,比如语意的理解,它其实也有一个非常类似模式识别的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的原理当中,它就叫图示。图示就是你的一个架构,这个架构里面原来有知识,新的知识进来之后,你的大脑会通过你的知识架构和原有的知识,跟现在的这个知识进行对比。对比之后觉得它应该属于哪一块知识,它就会自动地去找到你大脑里边的那个知识分支,然后拿已有的知识跟它去作对比,看它是不是有相关性。

这就是我们脑子的理解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是你的逻辑归纳水平好不好。如果逻辑归纳水平不够好,那就意味着你没有办法把它在你的知识体系架构里面找到那个对应位置上去。第二个就是在于脑子里面已有的知识到底够不够多,是不是能够有助于你理解这个新知识。如果脑子里的先前经验和知识实在是太匮乏不够,在这方面完全没有任何了解,那你一样是理解不了的。

所以如果想要自己能够快速洞悉关键点,能够掌握核心,关键就在于两点,第一,你的逻辑归纳能力必须要强。第二,你的先前知识一定要丰富。逻辑的思维,比如归纳和演绎是可以练习的。非逻辑的思维,比如说联想、类比,这种类型的思维也是可以练习的。把思维能力练起来之后,对于理解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另一方面呢,想要理解还得有更多知识,那就需要构建好知识体系,然后尝试去积累更多的知识,这样对于自己快速理解是有一定帮助的。有一个学习方法叫做费曼学习法,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无论你遇到任何一个新知识,哪怕是瞎理解,也要先给它一个自己的理解和定义。哪怕你理解的是错的,也没有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思路,其实在建构主义学习里,也是很看重这一点的。我们从小接受这种正确答案教育太多,会觉得老师讲的就是正确的,我自己理解的可能是错误的。

其实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讲,这个世界上没有正确的东西,能够被证伪的东西才叫科学。所以哪怕是一开始自己的理解是不对的,那建立一个初期的自我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要注重提升两项基本因素,同时掌握一个技巧。两项基本因素就是逻辑、归纳能力一定要强,同时自己的先前知识一定要多。那基本技巧就是哪怕自己先前知识不多,也可以强行先建立一个理解,然后在这个理解基础上再去做深入的研究和迭代改进。

Q:李申珂:在过往的学习中我习惯了手写笔记和梳理知识框架,但是最近学习内容量突增。一边视频学习,一边手写笔记,效率总是不高,因为手写比较慢。那这个时候有人推荐说,用线上思维导图工具来代替手写,这样效率比较高,但是实践下来就不如手写二字加工记忆那么好。请问老师会怎么推荐记录笔记的方式呢?

@白竹挺:首先我陈述一下思维导图和逻辑树这两个概念。现在在市面上有很多人都说,我们拿思维导图来梳理框架。这是不对的,思维导图指的是主题在中间,呈辐射状、车轮状地向外发散的那种图。

而逻辑树是另外一种形式:树根在左边,树枝在右边,从左向右不断开枝散叶的一个树形结构。思维导图适合发散思考,逻辑树适合收敛思考。研究表明思维导图不适合结构性的思考和理解性的记忆,逻辑树才是适合的方式。

接下来再说记笔记的方法,其实我还是推荐要用手写加工知识的方法。哪怕当时的速度比较慢,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只要记忆效果好,实际上最终的速度会更快;如果一开始追求快,使用了记忆效果不好的方法,最后反而会导致总时间增加。我们经常在做事的时候说快即是慢,慢即是快,这是一个哲学原理。所以我仍然推荐要用手写加工知识这种方法,这个记忆效果的确非常好。

Q:ASUS梁红建:日常实用的知识可以包含在知识体系里面,但是还有日常不一定用得到,但是各种岗位资格考试所用得到的知识,比如考岗位资格证。这两者之间怎么平衡呢?我平时用的实用知识印象深刻,但是岗位资格证知识容易遗忘。

@白竹挺:虽然我不建议大家去考一个用不着的岗位资格证,但是这也是个社会现实,有的时候我们要考的资格证,需要学习的那些知识可能真的是用不着的,但是我们要想往上升职,还非考不可,这没办法。

所以在知识体系里,我们除了以应用为基础的流程化的知识体系以外,还有学科类的知识体系,学科的知识体系其实就跟课本的编排长得很类似,基本上就真的是以考试为目的的时候才需要用。

这里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教给大家,就是记忆的基本原理。我们在市面上目前流行的记忆原理,基本上就只有三大类:

第一大类叫深加工记忆,就是理解记忆。对于一个知识,我要理解它,我要非常深刻地认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就用这种方式来提升记忆。

第二大类是多遍重复记忆。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是说这个知识我现在忘记了,明天再看一遍又触发记忆了。那经过多遍重复之后,它就更容易形成心理表征。这个属于多遍重复的原理。

第三大类叫关联记忆。关联记忆比如说记忆宫殿,假想我有一个房子,这个房子里面有小熊、有椅子、有桌子,有各种各样的物件。我把它跟我要记忆的东西用口诀联系起来,然后利用这个房子图像化的东西和这些口诀,来帮助我进行记忆。

所以其实整个记忆原理就是这三大类,我们想要把这个东西记住,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三个记忆原理同时使用,只要构建好一个学科类的知识体系,比如说有一门考试,我把这个课本的目录放到知识体系那一层级,在页面里梳理考试所要用的知识点,放在这个页面的左边,然后把错题放在右边。把知识点和错题对应起来,从此之后每次只要遇到错题,就去把这个错题拿出来梳理到它相对应的知识点那个页面里。这样其实就可以非常自然地实现深加工记忆、多遍重复以及关联记忆。

如果要考试,我的整个页面右侧全部是错题集,复习起来也很容易,只要把笔记打开,看自己的错题就可以了。看看错题还有没有不会的,对于二次错题再做重点的复习,这样错题越来越少,会的越来越多,分数就越来越高。是不是很简单呢?

只要我们建构知识体系,就一定可以同时把这三大记忆原理全部都应用上去,这个记忆效果应该说是人脑所能达到的极限水平了,基本是我们智力的上限了。

# 文章来源

嘉宾 | 白竹挺 Youcore 合伙人,1对1指导过500+人的知识体系搭建

编辑| 王睿雨、陈昭彤

本文由直播整理而来,有删减。完整直播可戳此回看在新窗口打开


评论